找一個萬里晴空的日子 放逐自我吧
好好地享受御風而行的舒暢
讓心情 也跟著馳騁在藍天綠地之間
-- 記錄屬於我們的《東北角騎遇記》
暨上回在巴里左岸的親子協力車練習曲之後,
全家人都喜愛上這樣隨興而騎的遊玩方式,
趁著寒假期間店務較輕的機會,
和GIGI一家又相約了此次舊草嶺隧道單車之行!
繼續用照片寫旅行日記囉~
從南港出發坐上火車,約莫60分鐘的車程,
列車到達福隆站會合的時間是早上十點整。
一出車站便可感受到陽光熱情的迎接我們,
站前的馬路兩旁除了著名的鐵路便當店之外,
當前最夯的自行車出租店林立,看得我們眼花撩亂,
探訪了幾家店之後,我們選了右手邊這家-克昌商店,
吳老闆娘親切的招呼並給予我們親和力十足的價位。
在成行之前老闆娘向我們訴說著關於舊隧道與廢棄營區的故事,
讓我們感受到到在地濃濃的人情味。
當然要用力地給她推薦一下囉!
面對福隆車站,往左邊的福隆街二巷出發,大約十分鐘左右的騎程,就可以看見小村落,
路旁的標示清楚指引著我們將前往的目的地 -- 石城觀景台。
平時生活在都會區的大小朋友們,感受到不一樣的的鄉村鐵道風情,
忍不住在此逗留玩樂了起來,我們也在此拍照及休息,享受著悠閒的片刻!
我們繼續前行,往石城的舊草嶺隧道就在眼前。
火車行到伊都 阿末伊都丟 唉唷磅空內
磅空欸水伊都 丟丟銅仔伊都 阿末伊都丟仔伊都 滴落來 ~
這首是噶瑪蘭民謠《丟丟銅仔》,歌詞中的磅空 (山洞) 指的正是舊草嶺隧道!〔註1〕
左上圖為 [ 舊草嶺隧道北口 - 制天險 ] /右上圖為 [ 舊草嶺隧道南口 - 國雲深處 ]
而下圖是塵封了二十多年的隧道〔註2〕,上下圖正可作為今昔相比,
兩相對照之下,頗有時空交錯之感,引人思古之悠情,
懷想當天站在隧道口的情境,雖置身於現代卻彷若將有奇遇出現。
下圖:位於濱海公路下方的隧道南口,同時可見到舊隧道封閉時週遭荒蕪的景象。
舊草嶺隧道,全長2.165公里,由台北縣貢寮鄉〔福隆站〕至 宜蘭縣頭城鎮〔石城站〕。
在隧道內騎自行車的感覺很特別,我們在避車洞內看見石城站的舊站指標時,
正巧聽到遠處傳來火車轟隆隆過山洞的身歷聲音效,那種乘著單車穿越時空的感受又更濃了!
穿越了時空隧道,發現此時的天色有點陰鬱,不過海相不錯,可以清楚看見龜山島。
登上景觀台,遠眺海面上沈睡的這隻大龜,在沒有星星的夜裡,不知道會不會感到孤單?
轉過身,發現某個角度,可以同時見到新舊隧道呈現出雙瞳的效果,
只不過,嗯 ...... 這大小眼的比例也落差太大了些。~
此時,往花東的太魯閣號突然經過,拿起相機想補捉它的身影,
看著長長的列車瞬間呼嘯而過,我卻無法準確地抓住它,
就好像我們抓不住的青春,它總是稍縱即逝,不會為誰而停留。
來吧~ 來和火車比大聲吧!我們這些大孩子和小朋友們都玩得很起勁、很開心。~
精力旺盛的小曼魚,在鐵道上來來回回踩著,嘗試讓身體平衡,也能玩得不亦樂乎!
接近中午時分,遊客及車友漸漸多了起來,估算時間不足,故不打算繼續前行,
於是我們決定原路折返,回到福隆先用午餐,再進行下午的行程。
朋友突然想起資料中提到的吉次茂七郎紀念碑,在來之時可能錯過了,
就在我們回程經過田寮村的途中找到了,但石碑上的字跡已斑駁,
可惜週圍沒有任何說明文字,也無法看出個所以然,
我們深覺此碑一定有個什麼樣的歷史典故,
只好等回家再上網找找相關資料囉 ......。〔註3〕
〔註1〕關於《丟丟銅仔》這首歌 (mp3):
丟丟銅仔是宜蘭民謠「宜蘭調」,原為可自由填詞哼唱的曲調。
原作詞者已不可考,曲由音樂家呂泉生先生採譜而成:
溯回1943年4月20日,呂泉生根據當時廣播界文人宋非我的唱詞,
記下了「丟丟銅仔」這首宜蘭民謠,並且編成了合唱曲。
戰爭末期,日本殖民政府嚴厲推行「皇民化運動」,
當時有一群台灣青年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排演舞台劇「閹雞」。
呂泉生負責音樂的部分,將「丟丟銅仔」和「六月田水」等曲子搬上舞台演出,
觀眾隨著旋律手舞足蹈起來,日本警察認為這幾首台灣民謠的民族意味太濃厚,
第二天就下令禁唱,當時劇團代表王井泉對歌曲淪為被禁唱的命運,曾說了句:
「不許唱就不唱,有什麼大不了!總有一天,我們必定會開懷恣意的唱!」
此外,台南文人許丙丁曾為「丟丟銅仔」填入另一種版本的歌詞〔註1-2〕,
寫到初到台北的人,對都市的陌生所發生的一些故事。
〔註1-2〕歌詞全文(共六段):
火車行到伊都 阿末伊都丟 唉唷磅空內
磅空的水伊都 丟丟銅仔伊都 阿末伊都丟仔伊都 滴落來
雙腳踏到伊都 阿末伊都丟 唉唷台北市
看見電燈伊都 丟丟銅仔伊都 阿末伊都丟仔伊都 寫紅字
人地生疏伊都 阿末伊都丟 唉唷來擱去
險給黑頭伊都 丟丟銅仔伊都 阿末伊都丟仔伊都 撞半死
借問公園伊都 阿末伊都丟 唉唷對都去
看著客人伊都 丟丟銅仔伊都 阿末伊都丟仔伊都 我不知
拖車走到伊都 阿末伊都丟 唉唷拖我去
去到公園伊都 丟丟銅仔伊都 阿末伊都丟仔伊都 摸無錢
拖車大哥伊都 阿末伊都丟 唉唷免生氣
明年還你伊都 丟丟銅仔伊都 阿末伊都丟仔伊都 有甲利
〔註2〕關於塵封的舊草嶺隧道:Tony 的自然人文旅記(0166)
舊草嶺隧道於大正十年(1921)起造,大正十三年(1924)完工,歷時三年;
當時為全台最長的隧道,使用超過半個世紀,
直至民國六十九年(1980),宜蘭線進行雙線拓寬工程,
舊隧道因太狹小而廢棄, 後因宜蘭線拓寬線道,此舊線道不敷使用,
故台灣鐵路局在舊道旁另闢新草嶺隧道。
在戒嚴時期,此隧道有軍隊駐守,解嚴後,部隊裁撤,
時值今日,隧道前仍可見到當時留下的廢棄軍營。
舊隧道總長2165公尺,由紅磚建造而成,兩側出口均有題字:
上圖:[ 舊草嶺隧道北口 ] 制天險/新元鹿之助(總督府鐵道部長)題
下圖:[ 舊草嶺隧道南口 ] 國 (白) 雲飛處 / 賀來佐賀太郎(總督府總務長官)題
這二則題字各有其趣聞軼事:
一、塩巴粉隧道:
右上圖的題字由右而左是 "制天險",反之由左唸就變成了 "塩巴粉"!
二、關於二個兩個版本的題字〔註2-1〕:
草嶺隧道南口的題字出現了兩個版本:「白雲飛處」或「國雲飛處」。
到底是「國」還是「白」呢?
我想大概只有去問當年的題字人「賀來佐賀太郎」才知道了。
有一說是因為「國」的中文草書與日文漢字的「白」的草書寫法相同,
不過也有人說「國」、「白」兩者的日文草書寫法皆相同,
所以就出現了「白雲飛處」與「國雲飛處」兩種解釋。
到底哪個正確呢?我不知道,因為我也不懂草書。
官方的版本似乎較愛用「國雲飛處」,因為若採用「國」,
就可解釋為「日本國力如雲一樣已飛抵蘭陽」。
依我的看法,這樣的解釋只是為了和「日據」相呼應而已。
火車一駛出黑暗的隧道,晴空萬里、白雲、大海迎面而來,豁然開朗,
這種感覺似乎用「白雲飛處」比較合理,也合乎日治時期隧道題字的邏輯。
檢視日治時期隧道的題字如:開天、出雲、穿月、一氣通、大安洞、功維敘、
萬方輻湊、潛行不窒、氣象雄深、見可而進、開物成務、至誠動天地...等等,
大都在詠嘆當地自然的宏偉或工程的艱辛,並沒有出現對日本歌功頌德的用詞。
〔註3〕關於「故吉次茂七郎紀念碑」:
吉次茂七郎,日本福岡縣人,官拜陸軍砲兵少尉,
退役後擔任總督府鐵道部草嶺隧道的總監造工程師,
當時宜蘭線兩座最長的隧道:草嶺隧道及三貂嶺隧道都是由他負責監造,
大正十二年元月,監造草嶺隧道的吉次茂七郎不幸得到黑水熱病,
發病四日後就辭世,得年僅三十四歲,日本政府感念其為草嶺隧道奉獻生命,
在隧道完工之日立了一座紀念碑,而此座紀念碑就立於隧道旁,
在日本時代,石碑周圍設有護欄,每年亦請和尚誦經,
可見當時日本人對這位吉次茂七郎敬重的程度。
碑前提字:「故吉次茂七郎紀念碑」,
碑後日文:2006年由邱毅雄、邱俊雄先生翻譯/溫禎祥教授校正;
全文中譯如下:
吉次君係福岡縣人、就讀於名古屋高等工業學校,
畢業後任職於鐵道部,旋即志願從運一年。
獻身軍旅、官拜陸軍砲兵少尉,退役之後立即復職,
時值宜蘭鐵道工程動工之際,被遴選為工程現場總監、日以繼夜辛勤工作,
三貂嶺及草嶺二隧道之能完成,端賴君之努力所賜至鉅
然在工程中竟罹患黑水熱,病發僅四日、藥石罔效,
於大正十二年一月十七日溘然於此逝世、得年三十有四,嗚呼哀哉!
工程同仁商議特立此紀念碑,以資永懷,並告慰君在天之靈也。
大正十三年十月九日草嶺隊道完成之日
相關資料來源:
〔註1〕奇摩知識 +:丟丟銅的由來和作者和相關資料
〔註2〕Tony 的自然人文旅記(0166)/〔註2-1〕斌斌.我的赤腳旅行
〔註3〕Tony 的自然人文旅記(0166)/ 熊熊部語.雄獅旅遊部落格
留言列表